最近,南亚方向的空气又有些紧张。
据多方消息,印军在藏南地区的老毛病又犯了,再次搞起了越界的小动作,企图蚕食渗透,制造新的麻烦。
要知道,这种骚操作,印度不是第一次搞,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他们总想通过在边境制造摩擦,来转移内部的视线。
但问题是,时代变了,对手也变了。这次,他们碰上的,是中国式的雷霆回应。
中方的反应速度,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新德里的预料。
印军前脚刚有异动,我火箭军的战略支援部队后脚就已兵临城下。一支承担着战略侦察任务的雷达分队,仅用短短6个小时,就完成了从内陆腹地到边境前线的跨区域机动。
6个小时,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是从接到命令到完成部署的全部时间。
部署的地点,更是说明了问题。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,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8%,风力常年都在七八级以上,是名副其实的“生命禁区”。
我们的战士,就是在这种连呼吸都困难的极限环境下,迅速展开作业,硬生生把一套无人值守的远程雷达系统,稳稳地架设在了阵地上。
这种神话般的机动速度,靠的绝不是什么奇迹,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。
背后支撑这一切的,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织就的一张庞大无比的基建网络。川藏铁路、新藏高速,以及无数条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延伸到边防哨所的柏油路,早已让天堑变通途。
这种压倒性的后勤和机动能力,让过去的“兵贵神速”,在今天有了全新的中国标准。
那么,这套雷达系统部署到位,战略效果是什么?
很简单。它让印方在所谓“阿鲁纳恰尔邦”东北部核心区域的一切军事调动,都将处于我方全天候、不间断的实时监控之下。
任何战机的起降、车辆的移动、部队的集结,都将不再有秘密可言。这等于在对方的活动区域上空,悬挂了一双无形的眼睛,看得一清二楚。
对比之下,印度的反应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。
他们这些年确实也在拼命修路,比如那个被印度媒体大肆吹捧的“色拉隧道”。但正如一些军事观察家在央视节目中分析的那样,这种点对点的工程,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整体基建面貌。
在很多地段,印军的后勤补给,依然严重依赖人背马驮的古老方式。这种效率,在现代化的体系对抗中,后果可想而知。
当然,我们的工具箱里,杀手锏远不止一个。
快速部署的雷达,只是“组合拳”中的一环。专门为高原作战量身打造的15式轻型坦克、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PCL-191箱式火箭炮、以及各类察打一体无人机,早已是我西部战区的标准配置。
更有意思的是,军事上的硬实力之外,我们的“文”功也在同步推进。民政部连续几批对藏南地区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公布,每一个地名都赋予了精确的北斗定位。
这种“法理确权”的行动,看似波澜不惊,实则是在釜底抽薪,从根本上瓦解对方非法主张的合法性。
正如我国防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的:藏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,中国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意志坚定不移。
这番话,掷地有声。
就连印度一些媒体自己也坦承,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上,中印之间的差距正在被越拉越大。
最后,怎么看?还是粗浅三点吧。
第一,压倒性的实力,才是和平最可靠的保障。6小时抵达边境的部署速度,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威慑。你敢轻举妄动,我就能立刻让你变成“透明人”。这种单向的战场信息优势,就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力量。
第二,现代的较量,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。印度还在纠结于又买了哪个国家的几架飞机、几个导弹。而我们早已进入了“基建+信息+火力”一体化运筹的阶段。这已经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。
第三,对于故土,我们有寸土不让的决心,更有步步为营的耐心。通过发展和建设,我们将一步步把主权优势,转化为不可动摇的事实优势。在这场长期的掰手腕中,时间,毫无疑问站在我们这一边。
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,配资炒股免费,普通人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